经济失速!人口萎缩!这座省会城市却依旧强到无法直视
发布时间:2024-10-24 14:06:00| 浏览次数:
1949年前,它还差点成为受万人顶礼膜拜的首都,距离中国最核心的权力枢纽仅一步之遥。
作为曾经的工业重镇,它造出了中国第一架直升飞机、第一架轻型喷气轰炸机、第一架大型水上反潜轰炸机等。
然而,近十年来它的经济发展失速,人口逃离。虽然贵为凤毛麟角的副省级城市,但GDP却弱于临沂、盐城等无名小辈。
根据最新发布的哈尔滨国民经济统计公报,2021年末其常住人口为988.5万。相比2020年的1000.1万人,一年时间蒸发掉11.6万人,彻底退出了千万人口大市的行列。
这也意味着,东北已再无千万人口城市!全国千万常住人口城市数量,下降到了17个。
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哈尔滨的经济最弱。各项指标早已泯然众人,更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普通城市。
要知道,“副省级”这个头衔可是全国多少地方官员梦寐以求啊。郑州和福州拼尽全力争取,也一直未获批准。
它不仅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还是远东铁路的十字路口,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由于离苏联老大哥最近,哈尔滨的地位水涨船高,最早成为首都的候选。
可惜在那个局势动荡的年代,哈尔滨面临着东北战局的不确定因素,最终与首都失之交臂。
当时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就有13项落地哈尔滨。整座城市欣欣向荣,相继建起了享誉全国的“三大动力厂”——汽轮机、锅炉厂和电机厂、“十大军工厂”——轴承厂、哈飞、亚麻厂、机车厂、继电器、量具刃具等知名大型国有企业,摇身一变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经济的发展重心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地处东北的哈尔滨,其战略地位逐渐边缘化。
2021年,哈尔滨的GDP仅为5352亿元,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倒数第一,经济体量只有武汉的30%,西安的50%。
五年前,哈尔滨的GDP还超过以小而美著称的厦门。然而转瞬之间,今天的厦门早已反超哈尔滨一千多亿,将冰城远远甩在身后。
原因就在于,过去五年,哈尔滨的平均经济增速仅有2.22%,在所有的副省级城市垫底,在东北四市中表现也是最差的。同期,厦门、西安都保持了10%以上的火箭增速。
放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当中,哈尔滨也是相当落后。其人均GDP只有53464元,比倒数第二的石家庄还少了4279元。
过去十年里,哈尔滨光荣地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人口负增长的省会城市,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据2021年最新的统计公报数据,哈尔滨的千万级人口宝座已烟消云散,光荣成为全国首个跌出千万人口俱乐部的省会城市。
从前十大城市,到2021年的第48名,辉煌早已是过眼云烟。这位“共和国长子”呈现出近乎年迈的颓势。
作为中部第一经济大省的省会,郑州就曾多次闯关,当地媒体还一度喊出——是时候给郑州一个“副省级城市”了,但最后都无疾而终。
福州历史上曾三次递交升格为副省级市的申请,三次都石沉大海,简直是尴尬至极。
中国的城市等级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普通省会、地级市、县级市。
副省级的行政级别仅次于直辖市,四套班子的一把手为副部级干部,比普通地级市的正厅级高上半级。
举个例子,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大概是97家,其中不少央企是副部级单位,副省级城市可以跟央企平等对话,募集资源的能力更强。
此外,面对省政府下属厅局部门时,副省级城市一把手有更高的政治级别,在争取省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时有更大竞争优势。这些都使得副省级城市能够更大程度地把控和调整当地经济的发展政策。因此,“副省级”的牌照无不令人垂涎三尺。
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哈尔滨虽然经济发展远不及其他城市耀眼,但这里有不少“国之重器”的生产商,这是多少个茅台都无法取代的。
茅台一年的营收高达1326亿元,同期哈飞集团历史上首次突破一百亿元,这个艰难完成的报表成绩,不及茅台的十三分之一。
不喝茅台,最多就是饭局上少点乐趣。哈飞若垮了,中国的海上反潜作战能力将失去半壁江山。
除了航空母舰,舰艇都没有足够长的起飞跑道,而直升机具有垂直起降和滞空飞行的独特性质,在现代化海战中无可替代。
哈飞与昌飞是国内仅有的两家能够生产直—20的企业,填补了我国中型通用 10 吨级直升机长达几十年的空白。
没有反潜直升机,一旦遇上“水下魅影”潜艇,中国的驱逐舰、护卫舰就是大海上的活靶子,任人狩猎。
而哈飞生产的直—20能在载舰附近充当“更高的桅杆”,将反潜半径拉升到200公里之远,成为水下隐形杀手的最大天敌。
2022年6月,京东在港股的市值为8027亿元,而站在国产发电设备之巅的哈尔滨电气,市值只有36亿元左右。
哈尔滨电气集团要是停产,中国的第三代核电站就会失去轴封式核主泵的唯一自主供应商,变成一颗拨开了插销的手雷。
主泵是核岛至关重要的“心脏”,用于驱动冷却剂在系统内循环流动,给堆芯降温。一旦故障,核反应堆可能就会熔化爆炸。
而核主泵又是核岛中唯一高速转动的主设备,这就要求它比其他非转动性设备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技术难度非常高。
法国的核电发电量占比已达到70%。没有哈电,中国核电事业的自主化进程恐怕还得滞后。
曾经,中国的水电站转轮技术落后欧美三十年,在三峡大坝等世纪工程中,中国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上百亿元的诱人蛋糕被几家跨国公司瓜分掉。
如今,由于哈电以及它早年援建过的东方电气,在技术上不断的攻坚拔寨,中国成为了全球唯一能够生产100万千瓦水电机组的霸主,带领人类驶入了无人区。
同期,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3.8亿千瓦,发电总量为81122亿千瓦时。假设哈电生产的设备全部投入国内且在运营,那么哈电一家,理论上可以贡献全国约五分之一的电量。
京东没了,中国的经济不会起半点波澜。哈电若不复存在,是多少钱都挽回不了的重大损失。
作为中国纬度最高、冬季最冷的省会,哈尔滨能源消耗大,大部分地区仅有半年施工期,相比南方来说,建设成本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埠外的资金都不太愿意来投资。
加上哈尔滨没有出海口,想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这座东方小巴黎仅有的轻工业遗产,注定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步步溃败。
这里没有一家全国性互联网公司和房地产公司。在那段击鼓传花的岁月里,哈尔滨只能站在边缘进退维谷。
直到今天,你在任何五百强和独角兽的名单里,都找不到哈尔滨的身影。冰城严重缺席。
不过,翻开国之重器的名单,这里简直是共和国的装备库,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
在国内航空铝合金江湖里,位于哈尔滨的东轻公司与西南铝、西北铝并称三剑客,供应了全国95%的航空用铝合金材料。
这家诞生之初取名为神秘代号“101厂”的企业,一年的营收不过几十亿元,比农夫山泉的利润还要低。
且不说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第一枚导弹、第一九游体育官方网站颗人造卫星、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远洋巨轮、第一艘核潜艇所使用的全部轻金属材料,都来自于东轻。
如今的长征、神舟、嫦娥、天宫、北斗、辽宁号、山东号、歼20、运-20、C919的身后,也都能看到东轻活跃的身影。它独家生产了这些大国重器的1000多个规格产品,可谓一家供全国、全国靠一家。
以C919为例。每天,有无数干线客机在中国的领空上翱翔,但几乎没有一架产自中国。
东轻花六年的时间,干出了世界“王牌合金”7055-T77 型材,最终顺利交付国产大飞机机翼板材,迫使不可一世的美铝降低了同类产品一半的价格。
按计划,C919大飞机2023年以后全部实现国产化,东轻公司将为每架C919飞机提供10吨左右的铝合金材料,占比机身总重量近四分之一。
极度耗油,烧钱。飞到天上去,不亚于一台移动的碎钞机,航空公司看了都要胆战心惊。
如此,我们别说跟波音和空客掰手腕了,百年商用大飞机的梦,都飞不出纸面设计。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3研究所,2021年净利润只有区区4.8亿元,还不够炒几套房来的快。
在整个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中,有两样东西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一个是航空发动机,一个是燃气轮机。
燃气轮机喷出的火舌超过一千多度,普通涡轮叶片运行几十秒早就化为铁水了,高温部件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结构非常复杂。要设计并装配这样的机器,绝对是世界性难题。
全世界只有五个国家拥有成熟的军用大功率舰用燃气轮机。而703所,便是中国该领域最顶级的明星。
它所生产的GT-25000型燃气轮机,功率可达26.7兆瓦,排名全球第三。只要搭配四台,我们满载排水量1.25万吨的055型驱逐舰,就能跑出36节全球驱逐舰的最高航速。
一句话,在事关全局的国防安全和产业安全方面,作为幕后角色的哈尔滨功不可没。
类似的名单,还有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九研究所,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放眼全中国,哪一个三流城市拥有US NEWS全球大学工程学科领域第四的顶级学府。
哈工大有几万名优秀毕业生默默奉献在中国航天领域,学校近百项科研成果应用到载人航天和绕月探测工程,撑起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脊梁。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建校以来,哈工程已培养超过200名将军、部长、省长、院士。
它不仅参与了绝大部分现役的海军各类水面舰船、水中兵器、潜艇等武器装备的研制,还是我国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两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智能船舶核心设计研发单位。
以GDP来衡量,哈尔滨只是一个三流角色。以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衡量,哈尔滨是全国最顶流的城市之一。
这里,有很多公司/机构是共和国的“长子”,在历史上制造了无数个第一,把哈尔滨推向光荣与梦想的巅峰。
今天,尽管它们的市场规模并不大,但依旧发挥余热,维护着哈尔滨作为副省级城市的门面。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想法有点大胆。但在“内循环”的背景之下,这种提议并非无稽之谈。
黑龙江地处世界三大黄金黑土带之一,是中国产粮第一大省。它用全国1%的劳动人口,生产出12%的商品粮,养活了17%的人口。
有人估算过,中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产自黑龙江,而里头的五分之一就产自哈尔滨。
2021年,在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哈尔滨第一产业的占比高达11.9%,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南宁。
2021年,在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哈尔滨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628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重庆、福州。
但是我们要知道,第一产业包含了农、林、牧、渔业。单从农业的角度看,哈尔滨的重要性远超南宁、福州和重庆。
像粮食种植面积方面,哈尔滨是南宁的4.6倍。在粮食产量方面,哈尔滨比南宁足足多出1014万吨,比重庆多出200万吨。在农业总产值方面,哈尔滨为745亿元,比福州的294亿元高出太多了。(2020年数据)
在别的城市大力发展工业、新能源产业、数据产业、新智造业的时候,哈尔滨在为端稳14亿中国人的饭碗而默默耕耘。
很久以前,北方要依靠南方的粮食输入,如今却成为中国“北粮南运”的大粮仓。
黑龙江早早就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当前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90%,为全国之首,可能也是亚洲最接近美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地区之一。
2021年哈尔滨生产了大约1500万吨粮食,作为口粮理论上足够养活7800万人,也就是山西、吉林、海南、宁夏四个省区的全部人口。
在整个黑龙江里,哈尔滨发挥着“压舱石”的关键作用,是这个产粮大省运筹帷幄的主心骨。
这里不仅有全国首家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的城市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而且还有全省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金融和类金融机构。这些金融主体切实保障全省每年春耕和备耕的资金供应。
哈尔滨局集团全面统筹全省铁路运力,指挥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装运,从2000年开设插秧专列已经累计运送农耕人员180万人次,安排无数辆货运列车加入“北粮南运”的大军中。
过去四十年,为打开经济外循环的格局,经济特区、自贸区前仆后继,扮演了非比寻常的角色。
但如今时代风向标已变,俄乌冲突、全球新冠疫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黑天鹅层出不穷,以内循环为主的新经济格局,一刻都不能再等。
一百多年前,沙俄势力在东北建立中东铁路,哈尔滨从一个人烟稀薄的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率先融入了全球贸易网络。大量西方资本蜂拥而入,很快就发展为近现代的工业中心。
一百多年后,俄罗斯苦苦挣扎在“失落的三十年”,虽是领土第一大国,GDP却不及一个广东省,远东地区更是一片凋敝。
背靠如此没落的黄昏帝国,哈尔滨独特的对俄区位完全没有过往的优势,反而因为深居内陆而错失了很多机会。
如今,因为内循环时代的到来,哈尔滨尚且还能在副省级城市的队列中站稳脚跟。
但是如果我们将视野放诸全国就知道,哈尔滨最强悍最擅长的国防军工事业,已不再像是过去那样门第森严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触及这个往日“禁区”,并成功发射火箭和卫星。
哈尔滨若是固守过去的先发优势,没有及时提升其技术护城河,其副省级城市的宝座长远来看就未必牢固。
历史上,哈尔滨诞生于封建王朝大厦将倾,两种社会制度转换的裂隙之间,是一个凭空冒出来的贸易中心,所以,它也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