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NineGame)体育·官方网站-九游连接体育未来

九游官网入口:分子互动徐博:IP孵化开发全链条的实践分享|新声Lab摘要-九游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九游官网入口:分子互动徐博:IP孵化开发全链条的实践分享|新声Lab摘要

发布时间:2024-09-29 00:35:16| 浏览次数:

  九游官方入口

九游官网入口:分子互动徐博:IP孵化开发全链条的实践分享|新声Lab摘要(图1)

  从一部条漫出发,如何在6年时间中,通过动画、衍生品、潮玩、商业授权等多种形态,持续尝试和累积势能,成长为知名动漫IP?

  在前不久的首期新声Lab,分子互动创始人、CEO徐博,分享了从内容开发,孵化开发「非人哉」背后的实践和过程。包括积累的经验、踩过的坑以及不断成熟的IP孵化方法论,以及他对IP的理解和IP孵化的思考。

  分子互动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深挖动漫IP孵化开发全链条价值的公司,业务包括漫画IP孵化、动画制作、衍生消费品开发及销售、IP营销授权等。目前已成功孵化「非人哉」「万圣街」「有兽焉」等知名IP。

  以下是《新声Pro》(微信公众号ID:xinsheng-pro)对徐博分享内容的摘编,希望能给关注IP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

  分子互动是2012年10月份成立,做社交媒体创意营销。2015年初,在之前业务带来的经验基础上,开展原创内容业务,选择当时还处于红利期的「条漫」这一内容形态。

  在《非人哉》之前,我们尝试做过其它作品,只是没有让它上线。我们当时做的形式是把段子画出来。但后来我们发现这没有固定的角色,或者虽然有几个固定的角色,但在演不同的故事。我们内部反复看,觉得它违背了IP的原则,最后没有什么东西留存下来。

  然后我们重新做选题。我们的主笔一汪空气提了「非人哉」这个选题。选中这个,是因为国内当时比较少有同类题材,国内讲神话基本都是非常严肃的。我们觉得可以做一个没那么严肃的,而且搞笑日常在微博上好做。

  一个好的选题、好的作者,包括设定的画风,虽然在中间会不断调整,但我认为某种程度,有可遇不可求的成分在。当时我们也判断这样的内容在微博上是好传播的,单元叙事,观众随时可以看,不用去追以前的东西。就像情景剧,每个集一个独立的故事,这就是《非人哉》的由来。

  还考虑了一点,我们希望它有形象IP的属性,不单是故事IP,所以人物风格尽量更鲜明,有动物做原形,这样做衍生开发比较容易。

  内容创作是以主笔为核心,像导演一样做把控,同时配合团队集体创作,给予支持。在草稿、分境、上色的阶段尽量分工承担,这样能保持高频的更新。《非人哉》2015年上线到现在,每周两到三话的更新基本没有断过。

  2016年我们就开始做潮玩,当时是在摩点上做众筹。有好几个档位,我们把盲盒做为其中一个档位,因为在日本二次元里,很多周边都是盲盒,那个时候盲盒和潮玩区分得还不是很开。

  2016年,我们也开始筹备《非人哉》的动画化。一番研究之后,我们下决心顶着压力开始搭建自己的动画团队,所以我们的动画就在那个时候从零开始。

  这是比较艰苦的过程,因为动画是需要很多人一起协作完成的。经过两年的筹备,《非人哉》动画第一集于2018年3月在腾讯视频上线。目前我们人数最多的部门就是动画部门。

  漫画IP放大影响力过程中,动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形态。视频内容能聚集的量远高于漫画,自己有了全流程的管理制作能力和经验,才能更好与外部合作,扩大产能。现在看来我们很庆幸当时的决定。

  2019年我们和泡泡玛特合作的第一套《非人哉》哪吒主题潮玩盲盒上市,效果很好,后续我们基本每年合作推出2个新的系列。

  2021年6月我们在重庆来福士做了一个主题展。7月份和《江南百景图》做了联动,因为调性匹配,所以联动卡池的参与人数远超出预期。

  10月份我们跟美妆品牌「美康粉黛」做了一个合作,上了双11的榜单。我单独讲他们,是因为我们以前合作全是传统的快消大客户,像必胜客、统一、雀巢等。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新国货品牌的认知是不足的,和「美康粉黛」和合作让我们认识到了新国货的品牌号召力和专业性。

  回头看孵化IP的关键元素,我认为核心是业务定位。因为定位做IP,所以当我们决策困难时,回到这个事情上,考虑我们做这个决定,对做IP是有帮助的还是没帮助的。我们是面临过很多业务机会诱惑的,也做过尝试,但是我们始终认为IP这个事本身重要,所以公司一直围绕着IP去展开能力,核心是IP孵化。

  在IP孵化中,内容是很重要的,运营工作都是围绕着内容,如果一个内容不好,硬去做运营,其实也运营不出来,反而容易蒙蔽自己。另外渠道我认为也是关键点。

  然后IP运营,我会给它分成常规运营:宣和发。常规运营后面会展开我们做哪些工作,我们有很多部门在做这些事。我们在动漫行业里,应该是比较早专门投入力量做这块事的团队。之前大家没这个意识,当时也没有阵地让你做运营。

  所以我们重视做常规运营,围绕所有的自有媒体账号做拉新留存;对于重要时间点,我们内部有来自之前营销业务的宣传团队,跟我们运营团队还不是一个团队;发行这个事我们看不同量级的发行,重要的发行也在自己做,包括漫画发行、动画发行。

  商业化是我最新做的分类,目前我觉得商业化还是消费。我们把它分成实物消费和虚拟消费。

  实物消费,一部分是衍生品,一部分是传统消费品。那些文创周边,它没有实用价值,是基于你的内容衍生出来的东西。

  还有一部分是传统消费品,比如说包、纸巾,大家平时也用这些东西,IP联名可能给他们带来销售促进,带来更多新奇感,所以这是传统消费品。

  2016年我们有《万圣街》,2017年有了《有兽焉》。《万圣街》和《有兽焉》都是对《非人哉》模式的复制。我觉得在《有兽焉》是最后验证这个模式还跑得通,比较成功的。

  再往后去简单复制的话,媒介环境已经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这一类内容的粉丝已经被我们前面的作品,或者其他优秀作品吸收得差不多了。

  我们也去看自己,是不是错失了抖音这样的平台崛起时的红利。我回顾了一下觉得可能是错失,也有可能不是错失,因为现在短视频平台的动漫内容商业化也在探索中。我们身边有一些同行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在孵化动漫IP,我们现阶段还是将其作为宣发渠道。

  大概在2018年,我们开始做适应抖音的动画二创内容,在我们的账号发布,在抖音上积累了400多万粉丝。目前我们正番以外的短视频在抖音、B站、快手这三个渠道加起来给我们带来15亿的播放量,每天大概150万的播放。《非人哉》现在所有的正番内容已播出了96集,正番是32亿多的播放量。

  回头看哪些地方是值得避免或优化的?我认为业务定位思考可能也给我们带来了局限。辩证地看,这里面哪些是能力边界的探寻,我觉得这东西是不可知的,因为我们认为动画还是相对成功的,也是从零开始做完全不懂,如果去做其他事呢?是行还是不行?其实不知道。

  全球最赚钱的前50个IP,这些年累计下来收益全都超过了100亿美元。IP原始形态最多的是漫画、电子游戏和动画。漫画和动画加起来占比是超过50%的,这是经过时间验证的。

  我们认为动漫在中国很有潜力,有两个因素。一、跟你的经济地位相关;二、你的市场是否足够广阔。因为中国文化市场很广阔,出来的东西已经内卷过的,是比较有竞争力的,拿到世界上是有影响的。

  IP的孵化形态是针对不同公司的,但对我们来说,我们目前还是以漫画或者形象、图画,从形象的知识产权上面和开发上面,相对好操作,从我们角度来说经验在这,但是不排除用其他方式去做。

  好内容跟好IP不是画等号的,通常好IP的基础是一个好内容。一个好IP首先需要有某种引爆契机。然后是世界观和宇宙的可扩展性,或者叫故事的可消耗性的概念。我们认为可消耗性就是你不断地对它产生联想,能持续去看它。有一些也是很优秀的作品,基本就是你看完了得到很好的审美体验,就结束了。

  另外,就是多种表现形式的延展,多种商业形态的开发。你适合改编成游戏、电影,还是别的。因为那些可能是你赚钱的方式。如果你的作品适合改编成诗歌,但诗歌不赚钱的话,就不是一个商业形态的可开发。

  美术和故事,不确定性强,要碰人才或者灵感。但是策划是有套路的,策划的套路在我们看来就是回到前面所说的,它是不是有好IP的潜力,怎么能引起好奇心,能不能产生共鸣,有没有辨识度,有没有文化底蕴。我们就用这个去判断新的选题。

  拉新方面,除了前面说的宣发,我们在运营上做了很多二创内容、衍生内容、联动的跨界、商业合作。商业合作本身是商业化,好的商业化是给你拉新的,而不是消耗你IP的。

  留存就是要看内容质量,和你的运营工作有没有打造IP品牌。我多说一句,IP品牌并不是IP内容本身。

  我们一直是认为人家提到你的IP,比如「非人哉」,能想到你是国漫、国潮,中国文化、神仙妖怪,传统文化的科普。这些标签是品牌,是第一印象。

  所以我们一直在做科普的文章,向大家宣导传统的神仙妖怪这些文化。有时候,这些额外的东西能提高你的品牌价值。还有粉丝互动、会员机制,这些是维系核心用户的。这是对运营的理解。

  最后一个是对商业化的理解。商业化的核心就是收入=用户数×付费率×客单价。

  用户数就是你前面的拉新留存能带来的,宣发能带来的人数。后面的付费率和客单价,更多地决定于你在拥抱哪一种商业模式。

  比如可能卖几年的文创周边,都卖不过正在爆发的潮玩这一个品类。同样都是付出同样的设计、心血、IP的使用,但是那个品类就火了。如果电影在最好的时期,那你在电影这个渠道能赚多少钱。或者以前我们卖文创,可能卖徽章,卖10块钱、20块钱,但是潮玩可以卖50、60。所以我认为付费率、客单价,跟你选择了拥抱哪种商业化、哪种渠道,是有直接关系的。(完)

  「新声lab」由《新声Pro》团队组织,10人以内、1个主要嘉宾的闭门分享,每次90分钟。主要围绕IP(包括定义、产生、变现等)、元宇宙(包括虚拟内容、虚拟人、虚拟技术等)以及泛内容产业的其它垂直主题。每两周举办一次。

  无论什么主题,我们希望新声Lab的内容,都是一手经验的干货分享,以及对真问题的讨论。与会者们未必要形成统一的判断,也不必都带来「正确」的发言。我们希望求真求实,而非求全求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OP